在刚刚过去的 2020 年,人工智能技术狠狠地刷了一波存在感,抗疫中、 救灾中、扶贫中……它的身影无处不在。未来人工智能该如何发展?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
这也回答了传统行业、垂直行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即产业的数字化。
“数字经济包括数字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数字化。”日前,联想集团首席技术官、高级副总裁芮勇在以“人工智能驱动产业升级”为主题的 2020 杜克国际论坛上如是说。该论坛由昆山杜克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发展促进中心与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
昆山杜克大学科研副院长、大数据中心主任李昕则认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战略性技术和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进步的加速器。”
人工智能替代加速
1997年,当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输给计算机程序“深蓝 时,芮勇还存有“侥幸”心理。虽然在国际象棋上人类输给了人工智能,但人类还有博弈复杂度更高的围棋,“两者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但芮勇万万没想到的是,不到20年,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就能够把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打败。
“没想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可以轻松打败人类。”这也让芮勇进一步加深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也成为他经常思考的话题。
“智能制造领域有同样复杂度的事情需要用人工智能去解决。”芮勇以联想内部排产为例介绍,某厂车间占地约有 42 个标准足球场大,布满生产线,每天都能接到来自全球各地的4300多个订单。“不是每一条生产线都能生产每一个系列,我们有9个系列92种不同类型的产品,产品的交期不一样,有的是1天,有的是30天。”
如何排产,对联想来说是一个考验。
最初,他们选择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排产。尽管两个人每天兢兢业业,却因为排产复杂度太高,有时也无法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于是,芮勇等人思考,能否引入人工智能的概念进行管理,甚至可以先进行一场“人机大战”,看看到底哪方更具优势。经过45天的工作对比,老师傅们败下阵来。芮勇发现,人工需要花费6个小时完成的事情,人工智能仅需1.5分钟就能得出结果。于是,人工智能替代了人,这也让联想的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
而芮勇上述所提到的,也仅仅是研、供、产、销、服等整个价值链中的生产环节。
“如果不从最先变现,而是从‘看 好’的角度来说,我最看好的还是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包括药物研发到蛋白质的生成、组成以及C端的远程诊疗。”国家风险投资基金执行董事卫涓说。除此之外,她也看好自动驾驶。
智能化技术遇到了瓶颈
种种想法的实现,最终依靠的都是智能化技术,其中智能化技术又包括算力、算法和数据三大要素。
然而,随着数据呈几何量级的增长,监督型学习已经无法满足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因为它需要有人去标注。“标注成本越来越大,让人工智能发展遇到了瓶颈。”芮勇说。
另一个瓶颈是算力和算法不匹配。 芮勇介绍,2012年之前,当一个新的算法出来,它所需求的算力基本上能跟上摩尔定律。但在2012年深度学习大规模出现以后,新的算法对算力的要求也“水涨船高”,算力、算法也遇到了瓶颈。“这是横亘在人工智能研究者面前的问题,必须解决。”芮勇说。
如何解决?在芮勇看来,一个方向是算力上要突破。当前计算机架构是冯·诺 依曼结构,计算单元和存储单元是分开的。为了突破这种架构,“非冯”的架构需要尽快出现,即存算一体。另一发展方向就是量子计算,其是真正意义上的并行计算,是另外一种架构上的探索。
“算法的发展方向还有一个也很重要,就是知识的融合。”芮勇表示,目前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完后,其实是挖掘出来了一些隐性的知识,它可能无法表达,不能告诉人类是怎么回事。但这些隐性知识不是完全没有用处,它们是整个人类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人类发展了五千年,掌握了很多显性的知识,且代代相传。这些显性知识如何和隐性知识相结合,是算法一个突破的方向。”芮勇说。
在他看来,要使数字经济更高效,需要做到增效、降本。其中,增效就是传统行业的效率得以提高,降本就是在算法、算力上有所突破并使其成本降下来。“需要各方搭起一个新的平台,能够把这种算法在不同行业上做一个更好的整合,从而带来整个行业的新发展。”
人类可以再走得快一点
对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红天讲席教授高西庆也很感慨。“今天只使用手机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他开玩笑地说,“我们今天所得到的信息比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哲人一辈子所获得的信息都多,但是我们比他更有智慧吗?”
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人类生活更方便是事实。但人类也付出了诸多代价,如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等,这也是高西庆所关心的。
高西庆引用《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一书的描述:科技颠覆会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融合中爆发,并快速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其中,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上亿人有可能失业并成为“无用阶级”,而这些“无用阶级”很有可能将被直接抛弃。
日本东京理科大学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施建明也听过类似的说法, 即人工智能将可能在 2045 年全面超过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我是比较乐观的。人类不容易被其打败,因为人类也经历着不断的进化。”
“在目前的机制之下,人类要考虑对人工智能提升效率意义的认识是否滞后了?”高西庆认为,人类要想明白利用各种手段大大提高效率是为了什么。
魔量资本创始合伙人胡泽民自嘲,他在做投资时经常被人工智能“洗脑”。“创业者的 PPT 里,好像没有跟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见人。”他表示,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做这件事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也就是说,人类所做的事创造了什么价值、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是值得深度思考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投稿,(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本站在线客服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