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3D打印:看科技与医疗如何“擦出火花”

2018年5月27日,“医疗科普专题服务活动”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举行,活动现场展示了“3D打印人体器官模型”。(申佳平/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月28日电 (申佳平、赵鹏)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期间,一系列科普活动在浙江省展开,其中“医疗科普专题服务活动”26日下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如期举行。

活动现场,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张大宏及其团队通过“科学+”活动直播平台向观众展示、讲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并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及时互动,向观众科普这一“高大上”的手术方式。

张大宏在接受人民网科普中国采访时介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医生操控台,该操控台上的双目镜由两个独立小镜头组成,能够为医生提供立体视觉;另一个是机械臂手术系统,由三个机械臂和一个摄像臂组成。

张大宏表示,与传统的腹腔镜手术设备相比,“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以为医生提供三维画面,且放大倍数可达到10~20倍,所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有助于使外科手术变得更加精准,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血更少、在手术后恢复更快;同时,“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每一个机械臂都很灵活,通过模仿人类的手腕,可实现7个关节的720度旋转,进而能够更加精准地触及到那些人手难以到达的患处。

同时,浙江省人民医院胃食道反流多学科诊疗中心主任王知非还在活动中向观众展示了一系列“人体器官”,包括肝、胰腺、胃、食道,胆、肺、乳腺等。王知非介绍,这些“人体器官”是其Clinic3D团队研发的“3D打印人体器官模型”。

据了解,3D打印即在数字三维模型的驱动下,按照增材制造,即采用材料逐渐累加的方法制造实体零件的原理,定位装配生物材料或细胞单元,制造医疗器械、组织工程支架和组织器官等制品。提到“3D打印人体器官模型”的意义,王知非对人民网科普中国表示,“从宣教的角度来说,这些打印模型在形态、结构、质感等方面均与真正的人体器官非常接近,不仅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宣教,而且能够帮助病人更好地理解疾病、治疗方法等;从手术的角度来说,这些打印模型是理想的‘练手神器’,能够帮助外科医生在手术前进行科学规划,还可以让外科医生提前进行演练、操作,使其在真正的手术过程中更加从容,进而有利于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王知非指出, 利用“3D打印人体器官模型”,未来可以逐步实现手术末端轨迹的完整记录,并能与增强现实技术(英文简称为AR)相结合,实现“虚”与“实”的结合。“基于同一模型,把手术的大数据上传到云端,并对手术进行国际化评估,有利于让‘老司机’更安全、更高效地带‘新司机’上路,以保证手术质量。”

受访专家: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张大宏,浙江省人民医院胃食道反流多学科诊疗中心主任王知非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投稿,(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本站在线客服进行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百科

新一代智能追踪系统亮相安博会

2021-4-28 0:14:36

百科

过目不忘!AI机器人看一眼就能模仿人类动作

2021-4-28 0:14:4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