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白洋淀鸳鸯岛民俗文化村

走进白洋淀鸳鸯岛民俗文化村

走进白洋淀鸳鸯岛民俗文化村

白洋淀水域辽阔,烟波浩淼,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诗赞“北国江南”。在这个以船代车,淀区比陆地还大的独特区域,积淀下来许多独特的水乡民俗风情。

“茭草青青野水明,小船满载鸬鹚行。鸬鹚敛翼欲下水,只待渔翁口里声。船头一声鱼魄散,哑哑齐下波光乱。中有雄者逢大鱼,吞却一半余一半……”这是古代诗人吴嘉纪在七言歌行《捉鱼行》中,对鱼鹰捕鱼的一段生动描写。诗中所写的鸬鹚,就是白洋淀上的鱼鹰。

如今,只要你走进白洋淀鸳鸯岛民俗文化村,依然能欣赏到具体浓郁地方特色的“鱼鹰捕鱼”。牧鹰人都是当地经验丰富的老渔民了,甚至还有几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但放鹰时的矫健身姿丝毫不输给年轻人。窄小的鹰排子在牧鹰人的掌控中矫若游龙,行驶于浪尖。只要一声令下,鱼鹰便一个猛子扎入水中,开始了捕鱼行动。一发现有鱼鹰叼着鱼浮出水面,牧鹰人便眼疾手快地一手抓鹰,一手把鱼扔进舱内。

有趣的是,对于捕鱼的“功臣”,牧鹰人还采取了奖罚分明的措施。鱼鹰在正式捕鱼前总要先饿上一阵,这样才有助于它更卖力地“工作”。它的喉下有一个皮囊,可以暂存捕捉到的鱼,而皮囊的下端则被皮条草(淀中一种特有的水草)扎着——为了不让鱼进入鹰的胃里。当然,若是捕鱼有功的话,鱼鹰也会得到两三条小鱼的奖励,稍事休息后再次跃入水中开始新一轮渔猎。

早就听说白洋淀的苇席久负盛名,产量多,质量好,远销日本、加拿大。据《安新县志》记载,唐宋时期,白洋淀苇席已作为土特产品上贡国家,足见白洋淀苇席生产历史悠久。在著名作家孙犁的名作《荷花淀》一文中,那段脍炙人口的描写——“……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使我们看到质地柔韧、色泽洁白的白洋淀席那诱人的魅力了。

在民俗表演中,我们未能有幸观赏到编苇席的场面,倒是看到了几位老妈妈用芦苇编织草帽的现场演示。只见她们手法娴熟地将手中芦苇上穿下绕,几个回合下来,一顶帽子的外罩、里子和帽沿就初具雏形了。据其中一位老妈妈介绍,她们完成一顶苇帽要三人合作花费一天时间完成。成品之后的形状犹如斗笠,看上去结实耐用,而且做工相当精致细巧,一打听,如此具有白洋淀水乡特色的纯手工艺制品的价格也不算贵。

中国人迎亲用轿,而以“船轿”迎亲,当属白洋淀独特的婚嫁风情,这也是水乡人家在婚礼中一种自娱自乐的喜庆习俗。

白洋淀上的婚嫁很有讲究,除去一些早巳被废弃的迷信礼仪外,一般有六道程序:提亲、订婚、过礼、催妆、结婚、回门。船轿迎亲是结婚中真正热闹的日子,也是婚嫁仪式的高潮。船轿一般用两顶,一顶是男青年坐的简单的蓝轿,一顶是迎新娘用的红轿。红轿轿顶由彩缎搭成,轿身也用红绸缎扎好,就连架在船舷上的轿杆,也都用红绸裹严。驶船的艄公是村民公认的驶船高手,船轿驶在广阔的淀面上没有一丝偏斜晃当,意喻“小两口今后的生活平平稳稳”。

船轿迎亲由来已久,并为白洋淀人所津津乐道,大概是它太富有水乡特色、令人回味无穷的缘故吧!要是你有机会到白洋淀游玩的话,依然可以欣赏到热闹红火、别有风情的船轿迎亲表演,感受那份来自“北国江南”的喜庆气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投稿,(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本站在线客服进行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生活

到墨西哥来看看仙人掌

2021-6-1 9:46:21

生活

拉孜

2021-6-1 9:46:2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